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王思奇)“当绣针穿过真丝缎面,凤鸟的翎羽就像活过来一样。”在荆州区西城街道邻绣工作室,荆州市民间刺绣传承人汪宣珍向我们展示刚完成的“一鸣惊人”香包:“这是最近中高考期间卖得最好的产品,也是我们这次大赛的铜奖作品。”近日,2025年湖北旅游商品大赛结果揭晓,荆州市“邻里楚绣”团队报送的三件作品包揽1金1银1铜,其中楚绣果盒盘更以“一针千线穿古今”的巧思,成为创意生活类金奖得主。
金奖背后的千针万线
走进楚绣创作现场
在楚绣坊工作室里,刚载誉归来的“宣楚茗礼楚绣果盘”正在静静陈列。六瓣葵口果盘边缘,战国马山楚墓出土的“对凤对龙纹”以辫绣技法重现,12只振翅凤鸟首尾相衔,靛蓝与朱红的撞色穿越2300年时光依然浓烈。”汪宣珍介绍道。
在邻绣工作室的培训区,绣娘们正围坐在环形绣架前,跟着汪宣珍学习针法。52岁的陈阿姨捏着手机壳半成品笑说:“以前觉得刺绣是老古董,现在发现手机壳、丝巾上的楚绣花纹,年轻人比我们还喜欢。”她指着自己绣的“三头凤”图案,手机壳背面的防滑纹巧妙融入了楚式回纹。
在接受采访时,汪宣珍展开随身携带的绣绷,指尖在雪青缎面上游走,很快勾勒出一只昂首的蝉,谈到获奖的“宣楚手工有‘艾’香包”,汪宣珍从展柜取出样品:靛蓝布面上,金黄丝线绣的凤鸟衔着艾草枝,内置的蕲艾香囊散发淡淡药香。“我们改良了传统荷包的形制,把楚绣和荆州非遗蕲艾结合,游客说这是‘能带走的荆州记忆’。”她透露,有海外华人说:“要把楚凤送给我的朋友,让他们看看2000年前的东方美学。”
针尖上的共富路
社区里的“非遗工坊”
在三义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走廊,一面“绣娘成长墙”记录着学员们的蜕变:从歪扭的线条到精致的楚纹,从全职妈妈到月入3000元的“手艺人”。32岁的宝妈张姐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走进来,肩头斜挎着自己绣的楚绣包:“怀孕时只能在家待着,现在每天绣3小时,既能赚奶粉钱,还能跟着汪老师学本事。”
谈及“邻里楚绣”“妇女小组”的发展,汪宣珍的目光落在绣架上的校企合作设计图:“长江大学的学生帮我们做文创设计,社区提供场地,妇联送来创业扶持政策。”她算了笔账:目前小组已培养60余名绣娘,其中2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,“上个月接了个旅游景区的订单,绣娘们在家就能做,平均每人增收2000元。”
针尖上的传承
当楚凤飞进新时代
当被问及这次获得三金的关键是什么时,汪宣珍老师表示:“这是老祖宗的智慧。你看楚绣的配色,红与黑的碰撞、金与银的交织,放在今天依然时尚;还有针法,锁绣的立体感、钉线绣的层次感,这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。我们只是做了翻译——把博物馆里的文物,翻译成现代人能读懂、能用得上的生活美学”。
很多非遗面临传承人断层,但邻绣工作室这里却有年轻妈妈、甚至90后和00后学员,汪老师说“非遗传承就是让大家觉得‘有用’又‘有趣’。有用,是能赚钱、能顾家;有趣,是发现老手艺里藏着的浪漫。比如我们教绣‘凤求凰’纹样时,会给学员讲楚人‘引凤筑巢’的故事,年轻人听了都说,原来古人表达爱意这么浪漫。 ”
“得奖不是终点,是唤醒传统的起点。”汪宣珍凝视着工作室墙面的荣誉证书,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的奖章在晨光中熠熠生辉。以前未曾想过楚绣能走进千家万户。“最难的是让年轻人接棒。但是我的女儿主动回来说要帮我延续这门手艺了,平时的公益课堂还有很多小朋友主动要学。”她翻开青少年刺绣班的相册,向我们展示孩子们专注穿针的模样,“只要有一个孩子爱上这门手艺,我们做的这些就是值得的。”
记者手记:
被圈粉的瞬间,是看见针脚里的烟火气
蹲在工作室看了两小时,最大的感受是:这哪是非遗传承,分明是“针线版创业真人秀!”当汪老师用抖音直播教学时,当宝妈们边绣边唠家常时,听到汪老师的女儿回到家乡学习楚绣时,突然懂了为啥这门千年手艺能火——它从来不是玻璃柜里的老古董,而是扎进生活里的“活态传承”。
南方配资,上海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是多少,全电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